159 7947 2546
上栗花炮连锁有限公司
上栗县桐木镇荆坪村荆坪小学后面
1219938992@qq.com
除夕夜刚交子时,神州大地不分南北,无论城乡,俱燃放鞭炮以辞旧迎新。中国这项传统习俗一是为了迎新,二是借以驱邪。那么,人人熟悉的鞭炮烟花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大约在公元317年至420年间,道教家、理论家、炼丹家葛洪,来到萍乡武功山修身炼丹,研读道书。在传说中羽化成仙的葛洪也许没料到,炼丹的出现,为萍乡地区的火药创下绝好机会。后来被奉为中国花炮祖师爷的李畋来到这里,在竹筒里装上火药丹,点燃火线炸开竹筒发出巨响,发明了最原始的爆竹。
“花炮”是烟花与鞭炮的总称,有的写作“花爆”。而萍乡上栗,通常被称为花炮祖师爷李畋的故里,一千多年以来更是发展成为花炮生产最集中之地,从业者众,以致有歌唱“有女莫嫁爆竹郎,二十五里臭硫黄,觅了多少登盏火,睡了几多无脚床。”在春节来临,家家庭前爆竹辞旧迎新时,本文对花炮的来龙去脉略作解读。
李畋揭皇榜点燃爆竹驱鬼成名
春节放鞭炮向来被认为是祓除不祥,喜庆吉利,但在古代,人们更相信爆炸的竹子所发出的声音可以驱除鬼神。按照萍乡民间的说法,李畋正是用这种方式成名的。
研究者冯高源称,据《唐史》记载:李畋系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据《萍乡地名制》记载:麻石街位于栗水下游河畔,为湘赣共辖,其街北归上栗所辖,街南归醴陵富里所管。李畋生于唐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四月十八,卒年不详。李畋为布衣出身,粗眉大眼,身高八尺,力举千斤,常以砍柴、打猎营生。唐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洪水泛滥成灾,瘟疫流行。为此,唐太宗日不思食,夜不安寝,常常梦见一个赤发裸体、青面獠牙的妖怪追捉他。御医、名医久治不愈,于是下皇榜请人除病。
李畋揭下悬挂在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市栗江河畔的皇榜,见了太宗皇帝后,许诺自己可以除妖消灾。农历四月十八晚上,李畋请太宗皇帝斋戒沐浴,单独寝居,瞒着太宗皇帝将100个装有硝磺的小竹筒放在太宗寝殿四周,待到子夜时分,正当太宗皇帝拳打脚踢做噩梦时,李畋将100个小竹筒的引线点燃,霎时间,寝殿四周,硝烟四起。睡梦中的太宗皇帝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竹声惊醒,李畋上前答:“迷害皇上的山魈已被我擒获焚烧,圣上龙体即可康复。”太宗皇帝惊喜万分,加上扑面而来的阵阵硝磺香味,顿时精神振奋,病情减退。太宗皇帝见李畋创制爆竹除妖避邪有功,即赐封李畋为“爆竹祖师”,并将每年的四月十八即李畋的生日定为发明爆竹的纪念日,同时赏赐李畋白银一千两,令他回家以研制爆竹为业,为民除邪解瘴,造福子孙后代。
千年以前奉李畋为行业祖师爷
因为无正史对此有记载,这个故事只止于传说。但在萍乡上栗许多人对此如数家珍确是不争事实,且当地经营、制作鞭炮者,皆奉李畋为师祖,家中均供奉牌位。李畋成名后,世人把他揭皇榜的地方命名为“皇榜潭”,这也是“皇榜潭”地名的由来,就在今萍乡市上栗镇内。上栗人历来对李畋顶礼膜拜,早在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在始建于东晋九年(公元354年)的上栗南街佑圣观中设立了“爆竹祖师李畋之神位”。据《萍乡地方志》记录:明洪武三年(公元1307年),上栗人每年四月十八,到“佑圣观”祭祀李畋。1999年,上栗县也开始修建李畋公园,公园占地120余亩,一尊高15米的李畋铜像已经屹立在龙合山上。
如今在李畋的故居隔壁,是村民陈道友的家,从上栗县金山镇供销社退休后,陈道友就一直义务充当着“李畋故居”的守门人、讲解员甚至研究者的角色。他告诉记者,2003年的一天,一本《李氏族谱》在距麻石街24公里的上栗县桐木镇被发现。在这本族谱中,关于李畋有这样的文字:居江南道袁州府,萍北麻石街北人,世生于唐武德四年四月十八,太宗时应榜召入长安,以百枚爆竹进京齐响生擒山魈,敕封为李畋先师赏银千两以爆竹为业造福万民也。
传萍乡爆竹雏形源于葛洪炼丹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值得注意的一种说法是,花炮爆竹最早的雏形与玄幻的炼丹术有关,而萍乡更有一代炼丹家葛洪的足迹。
古代方术与社会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的神秘结合,使得古人相信能炼制出长生不老的丹药。“长生不老”对于留恋人间荣华富贵的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炼丹术在中国一直很兴盛,甚至得到历代皇帝的支持。方士在炼丹中,常要用到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品。方士们在炼丹的实践中,渐渐发现硫黄、硝石、木炭三种东西混在一起,弄得不好,就要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葛洪是晋朝的一代名医,他的《抱朴子》是一部重要的炼丹学著作。该书分为内、外篇。其中内篇中的“金丹”、“黄白”、“仙药”三篇集中讨论了炼制金银与丹药,其内容较《参同契》更加详细,化学知识丰富,文字也较为浅显易懂。葛洪对炼丹极为推崇,认为“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虽然可以“延年迟死耳”,但却无法成仙,只有服用“金丹”和黄金,才能“炼人身体,故能言人不老不死”。并且葛洪自己也亲身参与炼丹活动,积累了很多经验,其对古代化学发展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单质砷的炼制等,而其创制的“饵雄黄”方,则成为唐代火药发明的前身。虽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药,但却从客观上促成了制药化学的开端。
研究者冯高源认为,萍乡上栗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具备了生产爆竹的物质基础。据《萍乡县志》记载:萍乡置县于三国吴宝鼎二年\(即公元26年\)于芦溪古城。到隋大业初\(公元605年\),县城由芦溪迁至萍乡。据《武功山志》记载: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年间,道教家、理论家、炼丹家葛洪,来到萍乡武功山修身炼丹。炼丹的出现,为萍乡地区的火药\(爆竹的主要原料之一\)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拙。
正因为如此,李畋利用爆竹驱山魈以后,上栗地区的“竹实硝磺”的爆竹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加之唐开元年\(即公元713年~714年\)间,佛教开山祖乘广禅师,在上栗杨岐山修建了杨岐寺等佛教设施,更为上栗地区的爆竹生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有关史料介绍,由于李畋祖师的传教,到南宋后期,上栗地区的“竹实硝磺”爆竹生产已开始遍及乡村各地。
上栗400多年前曾被称“小南京”
现代鞭炮的主要原材料是一纸二硝三硫黄,那么反观上栗当地的资源,为花炮爆竹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冯高源认为,上栗地区盛产楠竹,恰恰是做纸的主要原料,加上萍乡炼丹的悠久历史,为上栗地区鞭炮生产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和技术保证。据杨岐村《梁氏族谱》记载:梁仲德于元朝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从山东鱼台迁来杨岐定居,便开始利用山上的嫩竹造纸,也就使上栗由“竹实峭磺”的雏形阶段逐步向“纸卷筒子实以硝磺”的鞭炮生产发展。
到了明清时代,上栗地区的鞭炮生产已开始普及到了千家万户。据《萍乡县志》记载:至元末明初,上栗市从事鞭炮生产的作坊已达200余家,从业人员已达5000余人,年产鞭炮约3.5万箱以上。当时上栗市南北街上较大的鞭炮庄有“泰和隆”、“祥生厚”、“松茂源”、“益盛祥”等数十家,上栗市生产的“正鞭”、“八扣”成为“南洋”市场的抢手货。由于当时的陆地交通不发达,上栗市栗江河的帆船可直下醴陵输入湘江,仅上栗街上的栗江河段就设有“江西”和“湖南”两个码头,上栗地区生产的大量鞭炮皆由栗江帆船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洋”销售。
到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上栗的鞭炮生产已进入了兴盛时期,大小爆竹庄由原来的数十家发展到上百家,鞭炮作坊由原来的200余家发展到800余家,“松茂源”等几家大爆竹庄分别在桐木、慈化、株潭、醴陵和万载等地分别设有子庄70余家,有的还在长沙、广州、烟台、香港、佛山等地设有鞭炮货栈。鞭炮的年购销量达20余万箱。随着鞭炮生产的快速发展,鞭炮的原材料生产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普及。仅杨岐、斑竹、石视等地的造纸作坊就有近百家。炼硝作坊也由原来的三家发展到十六七家。鞭炮业的兴盛为上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柱作用,从明清时代起上栗就一直成为萍、浏、醴三县边际贸易的集散中心。因而早在四百多年前,人们就习惯地称上栗市为“小南京”。
上栗“地老鼠”流行清朝宫廷
“霸五鞭,到处响亮;地老鼠,串绕人衣。琼盏玉台,端的旋转得好看。”这句古词中说的是古代烟花名色,民间燃放烟火的民俗风情。
世界上最早的烟火记载当属西汉《淮南子》中“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的说法。即早期炼丹家万毕与他发明的烟火之术——“含雷吐火”。此类烟火剂用量较微,足供炫耀表演其幻术之用。宋、明代烟火文化最丰富且集大成。到了清代,烟火表演已经完全流行开来,尤其是在宫廷,不光只是在春节,每逢皇帝、太后以及皇后的生辰,皇宫里也会举办大型的烟火表演。
上栗的“地老鼠”就在这时候名声响亮,一直流传到了上个世纪末。萍乡当地流传的故事说,慈禧六十寿辰的时候,李鸿章为讨好慈禧太后,进献一盒大型烟花,价值六万金。各级官绅,效法竟起,一时侈风大炽,这在客观上对花炮的发展,也起了一些刺激作用。据说在这场奢华的寿宴上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在烟火表演的时候,一个由上栗进贡的被称做“地老鼠”的烟花,被点燃后满地乱转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好奇,于是命人再多放一些,结果一个“地老鼠”串到了太后的脚下吓了慈禧一跳,随即哈哈大笑,从此来自上栗的“地老鼠”在宫廷内外流行开来。
《点石斋画报·烟火奇观》图反映了清朝时期的烟火表演。图中坐姿官员为李鸿章,当时,英国人在上海汇丰银行招待李鸿章,为其燃放了一种忽海市蜃楼,忽孔雀展翅,忽成大庙的变幻多端的“烟火”,竟引得李鸿章大加赞赏,说“见所未见,可谓眼福不浅”。
在清代,上栗最有名的除了“地老鼠”,还有一种叫做“大地红”的花炮流传最广。据说“大地红”这个名字来由还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清乾隆年间,上栗麻石街上有一个姓李的爆竹庄庄主。一天,李老板带女儿到杭州自家的爆竹庄分店游玩,能诗会赋的李小姐迷恋上了苏杭的美景,出了一副上联“爆竹一挂小水村”,挂在自家的爆竹庄前,决定以文招婿。三天后,一位自称钱老板的男子路过爆竹庄,对出了下联“噼啪数声大地红”。李小姐见这位钱老板不仅英俊而且文才又好于是决心下嫁。钱老板则称婚姻乃终身大事要回家通告父母,于是告辞,谁知这一走就不见回来。后来李小姐因想念钱老板,将家中所生产的鞭炮改名“大地红”。而那位令李小姐朝思暮想的钱老板正是下江南巡游的乾隆皇帝。
传统花炮制作工艺成文化遗产
在古代,上栗花炮一直是家庭作坊生产,说上栗人民是生活在火药桶上一点也不夸张。时至今日,花炮制作工艺世代相传,已成为一份厚重珍贵的文化遗产。
竹筒里装上火药丹,点燃插着的火线,炸开竹筒发出巨响,这是“爆竹祖师”李畋发明的最原始的爆竹。随着造纸术的推广和土硝熬炼技术的发明,纸和土硝逐渐取代火药丹成为爆竹的主要原材料。宋代时,上栗人又发明了烟花。爆竹与烟花合称花炮,其制作工艺经宋、元、明、清几朝的不断发展,越来越精致。
传统的花炮生产原材料并不复杂,“一纸二硝三做手”。其中,“做手”说的是手工工艺。老辈人做炮,纸和火药都有讲究,制造工艺更是关键。纸分成爆料纸、皮子纸和雪花纸,爆料纸用来直接装裹火药。时至今日,有许多土法子已经不用了,也只有上了年岁的老辈人才能回忆起来。以前人们做鞭炮,叫做红炮,要自己熬硝,原料一般是取年代久远的老屋墙角及厕所向阳一面的墙角剥落的碱土,老墙泥“要捶烂、过筛、加禾灰、添水、用火熬制”。一般要熬上数个时辰,首先熬出来的是沉淀在锅底的硝盐,把盐都捞走,再熬,剩下的才是硝水,硝水沉淀上一天才能凝成硝块。接下来是“冲硝”,用碾槽或者石磨把硝碾碎。这还只是做炮的第一步。自制的硝,再辅以硫黄、木炭,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火药,接下来才能进入鞭炮的具体制作。
据说传统的花炮工艺繁琐,一共有12个流程和72道工序。目前在上栗县花炮馆,进门右手边墙上挂着一套28块漆成黯红色的牌匾,牌匾雕刻着上栗古代做鞭炮的全过程,从祖师李畋做爆竹、授艺,到萍乡爆竹工艺制作过程的南源造纸、熬硝、桐木圳口熬炼硫黄、炒硝、卷纸筒、捆筒成饼、腰筒刮底、焙纸饼、紧箍、整理筒口、糊筒口、插筒口、碓硫黄、白泥、引硝、装药等等工艺全部雕刻其上,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制作工艺精致细腻,故事情节通俗易懂,是介绍上栗烟花传统工艺的生动教材。在雕版的下方还放着扯凳、硝竿、切引纸刀、浆引耙、硝筒、硝盘、切引纸架等生产工具,实际这是一座古代生产花炮博物馆。这些花炮民俗文化是由上栗人张昌昭传承下来的,这套古代花炮制作工艺全过程式的雕版,也是前国内唯一的一套。